用主愛編織一生的瑪喜樂女士(三)

瑪喜樂女士照顧當時的小兒麻痺患者模樣  

然而,當瑪喜樂願意憑信心倚靠神時,她真的不知道她的能力或訓練是否對這些孩子有幫助,但是她決心要讓這些小兒麻痺的孩子能夠站起來,為這些折翼的天使建造一個家,於是,她毅然離開服務了 3 年多的埔里基督教醫院、伯特利聖經書院 大坪頂教會,啟程來到彰化海邊偏遠的鄉鎮二林地區,開始近半世紀的醫療與福音事工,也展開她人生最重要的服事。 

瑪喜樂阿嬤堅持小朋友一定要念書
  

在二林基督教醫院成立時,當地的小兒麻痺患者中,多數是孩童,許多人失學在家,無法到學校接受教育,縱使有人已經 10 歲了,因未接受過肢體矯正治療,仍足不出戶,在家中爬行於地。她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但為了幫助這些孩子,瑪喜樂逐家去找這些孩子,並且帶著他們到醫院去,主動去邀請小學老師到醫院來為他們上課。瑪喜樂立志收容、教養他們,也為此到處奔波籌款。那時,國外的小兒麻痺患早已可以藉鐵鞋、支架站立,台灣病童卻仍匍匐於地上,和不可知的命運搏鬥,她心中因而湧起無限的憐憫,決心要協助這些孩子站起來。 

  瑪喜樂女士堅持小朋友一定要念書

就這樣,瑪喜樂從此留在二林基督教醫院,並主持護理部,安排患童接受謝緯及蔡陽昆等醫師手術;至於矯正手術後的醫療照顧及復健工作,她一肩挑起所有的重擔。1965 8 月,她暫借醫院倉庫,正式成立二林基督教醫院「附設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提供醫療、教養、復健、心理輔導等服務,首批就收留了 16 名當時孤苦無依的小兒痲痺兒童,全由瑪喜樂負責照護工作。

瑪喜樂女士為小兒麻痺小朋友洗澡  

瑪喜樂白天忙於護理工作,夜晚忙著張羅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在這個「家」,她身兼慈母及嚴父,看管孩子的一切瑣事,包括餵食、洗澡、換衣服、換尿布、工作非常辛苦,甚至部分嚴重肢障而無法自理大小便的孩子,她為他們處理穢物,也從不假手他人。 

過不了多久,保育院收容的小兒麻痺兒已增至七十餘人,不僅須另行租房子以容納各方湧至的患兒,即連原來的三十多坪空間,也越見擁擠;只要那個孩子感冒或有皮膚病,其他人也跟著染病。眼看如此下去不是辦法,瑪喜樂在她 55 歲那年,毅然返美變賣部分家產,而後又四處募款,在二林國中對面買了 7 分地,準備興建小兒麻痺兒童專有的家園。當時購地所剩之餘款只夠蓋 2 幢院舍,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孩子,就在愁苦之際,加拿大的世界展望會匯來一筆捐款,剛好解決另外 3 幢院舍的資金不足問題,真是神蹟出現。每當孩子生活費無著落時,包括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或其他外來捐款,也都會適時應急,讓孩子不愁吃穿。

初期的喜樂保育院破土儀式,中間是瑪喜樂夫人    

她將「小兒痲痺兒童保育院」遷入彰化縣二林鎮中西里,並且蓋了 5 棟房舍,終於在 1970  年落成啟用,安置 81 名孩子,也申請創辦喜樂保育院。1970 5 24 日正式立案為「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針對小兒麻痺兒童提供教育、輔導、訓練等服務。成立之初,在人力、財力匱乏之下,瑪喜樂身兼數職,除了負責行政管理,還兼挑駕駛、院舍打掃等事務。遇到有人生病不舒服時,她立刻開車送往就醫,也從不計較貧富,不論家屬是否有能力繳費,關心的是如何讓他們接受適當的醫療、復健和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 

當時的紅瓦屋是小兒麻痺孩子住的地方  

瑪喜樂開始為小兒麻痺患者的醫療、照護,付出全部的心力。1973 4 月,由於院童不斷增加,開始興建第 6 棟院舍,8 月再興建第 7 棟宿舍;同年 12 月底,兩棟建築皆竣工。1976 年興建禮拜堂、物理治療室、圖書館和辦公室,1985 年建設籃球場,在神的賜福與人的幫助下,主要建築體如:院舍、禮拜堂、廚房及辦公室等一一建成,步步向前,充實了保育院生活與教育的基本硬體設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瑪喜樂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