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保育院:深耕台灣、愛的詩篇
作者 / 喜樂保育院院長 莊孝盛
瑪喜樂女士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台灣,為弱勢者開創喜樂家園。她更以生命的智慧,向世人展現「活出美好」的真諦。
當她談到一生的成就,她總是堅持的說「是上帝作的,不是我做的。」當她遇到抉擇的時刻,她總是依著上帝的帶領,虔誠的禱告。1963年是她一生最重要轉捩點,在她選擇留在埔里,或轉往二林服務時,上帝給她一個重要的啟示:「我聽到上帝告訴我到海邊等候我的話語。」
孕育生命的搖籃:影響瑪喜樂女士的人文因素
是什麼樣的文化深深的影響了一個七歲的小女孩?
沒有瑪喜樂,就沒有今日的喜樂保育院。我們除了要紀念並感謝喜樂阿嬤,一生的奉獻,也要感謝她心中為大無私的愛。更值得我們思考與認識的是:「什麼因素與力量激勵著一個中年寡婦,隻身遠離富裕家鄉美國,來到極度缺乏與貧窮的台灣?」以及「一個平凡的中年婦人,如何影響週遭的人完成一件生命的美事:為弱勢者建立一個安身的家(喜樂保育院)?」
當我們越認識瑪喜樂,讚賞著她的生命特質時,我們會禁不住好奇的省思:「是什麼樣的文化或其他因素,孕育出一個尊貴而偉大的時代女性?」、「瑪喜樂女士的生命哲學與特質是如何被運育出來的?」特別是當我們細讀「喜樂之愛(瑪喜樂女士的傳記)」,我們訝異發現,瑪喜樂女士七歲時已經設定自己將來的目標:「為遠方貧困落後的民族奉獻生命與愛」。
一個七歲的小女孩,為什麼會去思考自己的將來?是什麼力量激勵一個小女還願意奉獻自己的一生呢?試問今日台灣的孩子,七歲時的心志與胸襟如何?是否是台灣孩子的心智與智慧與不如美國人?我不認為是這樣子!
瑪喜樂女士1914年9月29日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的摩西湖畔(Moses Lake)。在美國的特殊文化中成長,孕育出當代美國人特有的精神價值觀。當代的美國社會充滿了濃厚的基督教精神與價值思維,也承續著美國開國的精神。例如敬神愛人的人生觀,勇敢的拓荒精神,相信人生而平等(不論健壯或弱勢者),追求知識與理性思維、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從瑪喜樂女士尊貴的精神上,我經不住的省思:「為了台灣的下一代,今日台灣社會能夠供給孩子什麼樣的心靈養分與人文素養呢?我們是否也盼望可以在這塊土地上培育出來具有普世胸襟、無私大愛的台灣子弟呢?什麼是台灣文化的精髓與值得驕傲的核心價值呢?」
誰在一個七歲的幼童心中,埋下尊貴的生命種仔?教會、家庭對瑪喜樂的影響!喜樂阿嬤在她七歲時發生了一件生命中的大事。外地回國的美籍宣教師,來到瑪喜樂的母會那培爾教會(Neppel, Washington)分享中國宣教的奇妙經歷。這些故事打動了年幼的瑪喜樂的心靈,這個心靈的聚會,在小小的心靈撒下一顆尊貴的種子,成為日後宣教的的第一個呼召。
其次,瑪喜樂的家庭與宗教信仰深深的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在純樸勤儉的基督教家庭長大,瑪喜樂女士因著雙親虔誠的信仰,因而孕育出敬虔執著,終身奉行的信仰。她的一生充滿了耶穌的愛與生命的馨香。
在瑪喜樂女士生命的下半場中,我們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基督教信仰深化在她的日常生活中。當她談到一生的成就,她總是堅持的說「是上帝作的,不是我做的。」
當她遇到抉擇的時刻,她總是依照上帝的帶領虔誠的禱告,1963年是她一生最重要轉捩點,選擇留在埔里或轉到二林服務,上帝給她一個重要的啟示:「到海邊等候我的話語」。當她來到二林地區看見沿海村落小兒痲痺的孩童,她清楚明白二林就是她一生的禾場(服事的場所)。
這個啟示來自於她對聖經深度的認知,她知道聖經中重要的宣教師保羅一生的轉捩點,就是在海邊(特羅亞)得到異象(馬其頓的呼召),明白上帝的計畫。保羅這個決定,成為基督教宣教史中非常重要的轉捩點,由亞洲之行轉變成向歐洲宣教。
在瑪喜樂女士幼年啟蒙的階段中,我們看見宗教信仰與家庭教育對瑪喜樂女的影響!她所經歷特殊的經歷,正提醒著我們「家庭教育的影響力」與「宗教教化心靈的使命」。
試問今日台灣的家庭與宗教團體是如何的發揮其教化的責任呢?試問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台灣的家庭強化自己的家居生活,並且幫助人們深化及優化自己的宗教信仰呢?
瑪喜樂來自一個懂得「疼惜生命、關懷弱勢者」的社會。1954年前,二林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牧師,也是優秀的外科醫師謝緯,在美國進修返台之前有機會,路過舊金山時,受邀在加州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講道,會中謝緯醫師談到自己對台灣醫療與宣教的理想。這份熱忱與台灣人的需求,深深的感動了瑪喜樂女士的心,喚起了幼年時起的熱忱:「願意為遠方貧困落後的民族奉獻自己的生命與愛」。
當時瑪喜樂女士在柏克萊第一長老會擔任幹事,經過數年的禱告,她將自己心中的感動告訴牧師羅伯特Robert Boyd Munger (1911-2001),並詢求牧師的意見。牧師說:「Why not, go and see.(好啊,去看看吧!)」。1959年瑪喜樂女士首度訪台,短暫停留,返美作更周全的預備工作。次年她帶著變賣的家產,與教會募集的衣物與藥物,於五月搭船重返台灣,展開一生的工作。
事實上,在瑪喜樂女士的背後一直有著一股看不見的幫助,就是上帝的手。在加州柏克萊第一長老會中有一群從早期就全力支持的朋友,他(她)們是瑪喜樂的暱友,長期為瑪喜樂代禱,並實質上組成董事會(後援力量),推動支援與認養喜樂保育院的第一批助養人。
這份力量是喜樂保育院草創期最重要的功臣。讓我們體會一個社會的文明,不只是在於經濟的開發;更重要的是激勵社會中的人道精神與對生命的珍愛。這就是為什麼有一部分人願意開始敞開心門,遠離富足文明的歐美故鄉,去關懷第三世界貧困的人們,我們盼望這種人道的關懷,未來可以變成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試問:「我們要留什麼產業給孩子?」、「我們留什麼產業給社會大眾?」民吾同胞,物吾類也。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是文明社會人性覺醒必然的特性。盼望瑪喜樂女士與來自遠方友人,他們身上這份「普世之愛」,能夠喚起台灣人分享與大愛之情。
一份無私的真愛喚起人們心中的真情
在喜樂保育院發展的歷史中,我們看見關懷弱勢者的人道精神逐漸在興起!草創期我們看見台灣謝緯醫師義診的善舉;成長期中我們看見地方善心人士的加入助養的工作;當喜樂阿嬤年老時,我們發現社會各界同心的扶持、一群默默幫助與支持的義工團隊。我們盼望喜樂保育院能夠永續經營,台灣可以變成重視身心障礙者福利的人道社會。
一起成就一件美事,喜樂保育院的兩個精神人物。在喜樂保育院草創的時期,有一件值得我們讚賞的歷史,就是上帝為了成就喜樂保育院的事工與計畫,除了從遠方揀選瑪喜樂女士與美國教會的善心人士,同時也感動了一群台灣本土的基督徒醫生,來一起成就這件歷史性的創舉。
在瑪喜樂開創樂保育院收容小兒麻痺院童之前,有一群基督徒醫生在台灣地區沿海推動沿海醫療義診。1960年5月,台西沿海嘉義區域的嘉義中會推動的「基督徒醫師沿海醫療隊」,1961年6月6日,中部地區的教會共同推動「台中中會醫療團」,由謝緯醫師帶領,開始在台中龍井、彰化大城、二林、竹塘一帶巡迴義診。
值得台灣人興奮的是,這群醫界的長者更在1964年於二林創立了第一間由台灣人所獨立創立的第一家基督教醫院,名稱是「二林基督教會貧民施療中心醫院」。當時大力投入服務的有謝緯、林庚申、陳黃義平、蔡陽昆、陳曜值、黃明輝等醫師,這群人自掏腰包,出錢出力,免費為貧民義診。
1964年11月3日「二林基督教會貧民施療中心醫院」成立當日義診,有222位小兒痲痺兒童就診。這段事蹟,其歷史意義是:它代表本土慈善精神的覺醒、開始自立自養;其次是二林沿海共同發展史實;再者是喜樂精神(給弱勢者一份愛與希望)開始深耕二林。
在這種氣氛與社會需求中,謝緯醫師邀請瑪喜樂女士,從埔里轉到二林服務。於是,喜樂阿嬤1964年5月底來到二林,起初隨謝緯醫師照顧沿海貧民及小兒痲痺患者。1965年8月二林基督教醫院正式成立了「附設小兒痲痺保育院」,收留16名小兒麻痺患者。1967年9月改名為「二林基督教保育院」,由美籍司德鳳女士擔任院長。1970年5月24日喜樂保育院正式立案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瑪喜樂阿嬤擔任創辦人及董事長。同年9月五棟喜樂房舍落成,收養81位孩子,展開長達四十年的照護工作。
深耕台灣的愛:阿嬤呼喚人心中的善念。早年瑪喜樂女士創辦喜樂保育院時,美國教會的會友,曾經幫助過瑪喜樂女士,給予極多的精神與物質的資源,喜樂阿嬤的摯友更組成董事會長期的支持瑪喜樂的工作。
其間也獲得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的幫助,世界展望會曾於1968年派貝蒂史戴女士來台探望,返美後協助募款,幫助喜樂阿嬤購得今日喜樂保育院早期的2200坪。
後來建築及事工經費不足,當時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CCF, Christian Children’s Found)台灣分會會長美籍宣教師高甘霖牧師,鼓勵瑪喜樂女士不用擔心經費的問題,因為「耶和華以勒—意即,上帝會預備」。他給阿嬤一句聖經「靠著那加給我力量者,凡事都能。(腓立比書4:13)」這句話成為喜樂保育院的精神與經營態度。上帝真的激勵了北美的教會善心的捐款,幫助了喜樂保育院的創立。
然而,1979年7月,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突然通知台灣機構,所有認養補助事工要轉向更落後的國家。
當時喜樂保育院的經濟只夠維持四個月的開支,這個困難,使得喜樂保育院開始尋求本國的支柱與幫助。所幸當時台中東南扶輪社適時的加入救援的行列,包括醫療團隊及物質,更是每月撥十五萬元幫助幫助喜樂度過難關。二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其他不乏社會基層人士捐贈能力所及的物資與金錢。
此段歷史其意義深遠!當外來資源逐漸縮減,台灣本國的力量成為接棒者,這份恩情,促使喜樂保育院看見社會的溫情,進而於同年推動助養人的制度。
當喜樂保育院所照顧的服務隊向越來越多時,喜樂感受到人力不足,乃轉向社會尋求幫助。於是1995年,社區善心人士默默的擔任喜樂的義工,於是喜樂正式成立義工團隊。我們可以從這群不分年齡的志工身上,看到台灣的可愛與社會希望。我們盼望這是一份深耕台灣的愛,是一份永續的愛!
盼見台灣建構福利社會、拓展人道關懷行動
從人道精神與宗教精神來回顧喜樂保育院的歷史,我們欣見瑪喜樂女士一生偉大的奉獻與成就。看著瑪喜樂女士年邁的身軀,從她失智的形影上我試著去找回她尊貴的信念與昔日創辦喜樂保育院的精神。
瑪喜樂女士真愛的精神教導喜樂團隊,也感召著許多心中有善念的台灣人。喜樂保育育院不應該只是一個社會福利機構,她是一個充滿愛的家,是身心障礙者的家,是宣揚愛的教堂,更是一個以真愛服務世人的志工團隊。
然而,隨著喜樂保育院的發展,喜樂人心中有一份新的惆悵。如同當年喜樂阿嬤看見小兒痲痺的孩童,心中就有不忍。喜樂保育院盡心照顧現有的240位服務對象,卻心疼著許多仍然生活在喜樂家園外圍身心障礙者,喜樂不斷的省思:「應該如何去打開家門,如何去觸摸社區中更多的弱勢者。」
親愛的朋友們,感謝您一路相陪。特別是當我們看見社區中不是很顯赫的朋友,他(她們)默默的將愛心帶到喜樂,我看到一些長者殷勤的擔任志工,當喜樂服務對象的「老天使」,陪他們復健、餵他們吃飯,言詞無法表達心中崇高的敬意。
心中誠然禱告:願上蒼感召台灣人,營造愛念與善念,建構福利社會,拓展人道關懷行動。